知识背后的意义更重要

作为教师,不仅要能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能理解只是背后的意义。可以说教师对知识背后意义理解程度决定着你是一名“经师”还是“人师”。

那么,什么是知识背后的意义,意义属于那种要去体验、感悟、领悟的存在,属于心的层面的活动。知识的意义指知识的某种性质,它可以被学习者所感受,所领悟,能够激起学习者对知识的热爱,使学习者与知识建立起感情,有助于滋养学习者的心智品质和公共精神。根据这个对知识意义的表述,我们不难联想到我们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较直观”,为什么我们的新课改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主要的是知识之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是新旧教学思维的本质的区别。新课改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存在,而是三位一体的,是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学习活动的三不同侧面。在学习过程当中,如果我们教师们不能充分理解知识背后的意义,就不可能在关注双基的同时,把学生当做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去教育。没有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一定是干瘪的,没有温情的。只有当老师对他所教学科持有喜爱、欣赏的态度时,他才能把对知识的这种感情传递给学生,或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美。比如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篇精美的散文的时候,如果老师不能对这篇文章深刻的理解,把握其中的文字之美、意蕴之美、情感之美,他能够把这篇文章读的声情并茂,能够把这篇文章分析的入木三分吗?一篇精美的散文,在已经能够理解其知识意义的教师眼里就像一座精美的象牙雕刻,温润雅致。否则的话,学生学到的只能是干瘪的词句、章法以及机械的文章分析。同样,我们的数学学科,教师不能理解知识背后的意义,只能交给学生一些抽象的定理、定义、概念和公式。数学家李天岩先生在倡导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对知识“最原始的出发点”有所了解,这个最原始的出发点就应该是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应用价值以及其自身的审美意义。

禅宗里有一句话,说的是禅宗的三个境界,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我觉得,在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上,同样也存在这样的三个境界,即理解——应用——审美。理解可以说针对的是一个概念,一个定理,一个字词,一个名言警句的简单传授,是由这一个脑道里不加消化的灌入到另一个脑道里,这种机械的理解和传授是不会对学生的生命状态产生任何积极意义的,正是在这种简单的传授知识过程中,我们的很多学生变得高分低能,渐渐泯灭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应用,是能够发现知识背后的价值,能够认识到知识对生活、对社会所起到的正面的反面的作用,这种应用层面的理解,是不包含审美判断的。而对知识的意义理解最高层次,是不仅仅能够应用知识,而且能够认识到知识本身所包含的真、善、美,以及这种真、善、美所产生的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教师对知识意义的理解程度,完全决定着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的程度。同样是考试取得了80分的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可能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在不同的教师熏陶下,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价值可能会大相径庭。所以,老师对知识背后意义的理解程度非常重要,它决定着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的质量。

张卓玉先生说,每个学科的教材都存在两个版本,一个是体现学科知识体系的有形的版本,一个是由专家、学者的品质、思想、故事构成的无形的版本。只有教师把这两个版本融会贯通、融为一体时,才能更好的彰显知识的审美意义。


评论

© 外化内不化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