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标准”引领意识

最近,笔者先后赴城乡不同层次的中小学与一线教师们进行交流,其中,谈论话题最多的便是老师们在课程改革和实施方面的迷茫与困惑。常听到某些校长苦恼地说,有的老师不愿意多干工作时,总是用一句"我就是一名普通教师,我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了"来拒绝承担更多的育人工作任务。每每谈到这个问题,笔者总要问老师们一句话:"你们备课、上课和研课时,看不看课程标准的要求?"


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不管是备课还是上课,或者教研活动中的说课研课,依然还只是注重对课堂教学中课本知识的教学,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不断要求的课程标准的引领作用则很少提及,同时也淡化和忽视了课程实践的内容。于是,老师们备课直接参考网络资源或相关教参材料而不聚焦课程标准的情况比较普遍,上课效果也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检验,听课评课意见表达更不用课程标准去衡量。有的教师虽然从教多年,但很少系统地阅读课程标准,导致课程实施过程中都是只片面重视课堂知识讲授,片面强调挖掘课本知识,而弱化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综合实践环节的落实,即只重视"聚焦课堂"而忽视"放眼课程",没有树立全面立体的课程观。


无疑,那些说"我只要把课上好,别的都不要让我干"的老师,显然没有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形成正确的课程观,而是想用"聚焦课堂"的"靓词",刻意淡化或拒绝"放眼课程"的课程育人行动。


一、课程标准始终在引领


笔者认为,新时代发展带给每一位教师的强烈信号是,近20年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人——使受教育的学生成为综合素质过关、适应未来国际竞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课程标准"的引领作用,几乎就成为极端重要的"方向盘"。"课程标准"就是横在课程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必须翻越的大梁,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课程标准"引领意识。


早在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后,为了实现"六个改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的现状,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等,就以"课程标准"取代了几乎所有人都习惯了的"教学大纲",使课程实施的目标由原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更加强调重视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


并且,老师们还应该清楚,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实施教学,学校从此再无"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之说了,学校和老师的一切教育教学与实践、各种校园文化及校外实践活动,皆纳入课程范围了,而课程教学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概念和范围了。


之后,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加强调了"课程标准"的引领作用。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继续强调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大"统筹"力度的同时,更加强化了"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


今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重大部署中,更是越来越深化和强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努力使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到越来越有效的落实。其中,对课程标准引领课程教学实施的价值,表达得更加清晰,那就是今后所有考试将完全以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方案作为各类考试命题的依据,传递了深化课程改革就是聚焦课标引领的强烈信号。


二、课程标准需"三标"


当今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课程标准"回归意识,力争做到"依标备课、达标上课、超标研课"。


"依标备课"——就是在备课过程中,始终要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内涵进行对接,反复研读课标,对课本知识要求和课本之外的相关课程资源予以整合,尤其是对课堂教学中的课程目标落实要进行科学设计和准备,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对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实践予以落实,也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准备,让课程实施前的准备与设计,尽量做到"聚焦课堂,放眼课程",在备课中以课标为依据,形成丰满而正确的课前教学准备方案。


"达标上课"——就是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不仅要将课堂教学的每一课教学任务准确落实到位,达到课程标准的底线,而且还要把课堂之外的各种实践环节落实到位,不能再有所谓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之说,要将校内外所有的课程综合实践环节,纳入课程实施的体系之中,对此,教师尤其要正确处理好课程、课标、课堂、课本之间的关系,不能只把课堂教学做好而拒绝或应付承担德育、社团、校本、文化等多样的课程实践活动,并在课程标准引领下,将课程实施之"准确的目标、灵活的方法、丰满的内容、丰富的资源、有效的实施、多元的评价"等元素落实到位,树立真正立体的课程观,而不仅仅只是追求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和复制那些千篇一律的所谓"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超标研课"——就是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研究过程中,特别是在围绕如何"上好课"而开展的各种备课、研课、磨课、说课等教研活动中,要充分将课程标准的内涵挖掘到极致,让教师在课程标准引领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课程标准内在要求的理解,不能仅仅满足于国家课程的开齐开足,还要做到与特色化的地方课程及多样化的校本课程相呼应,形成在课程标准引领下的各学校独特的课程体系,并逐步做到一课一课、一节一节地全部变成优质课,而不只是做好那些具有观赏性质的"示范课"或"观摩课",使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总之,教师要努力做到:无标不备课、无标不听课、无标不评课、无标不说课、无标不上课,要努力按照课程标准把课程的目标完成好,而不能只满足于在三尺讲台上把课本知识讲好,既要聚焦课堂,更要放眼课程。


评论

© 外化内不化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