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语篇”和“课本语篇”

所谓“课本语篇”的提法,起源于“2000年高考试题分析”一书,其中p.224-p.226写道:“……高中学生不擅长在整体语篇基础上去探查掩盖在语言表层下面的深层信息。造成考生此种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里,我们有必要注意下述事实: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见到的文章较多‘温室中的花朵’,这类文章通常:

(1)较少特定性,较多普遍性;  (2)较少修辞文采,较多直接阐述;

(3)较少真实性,较多通用性;  (4)较少个性,较多共性;

(5)较少隐蔽性,较多明确性;  (6)较少模糊性,较多清晰性;

(7)较少暗义,较多明义;      (8)较少想象空间,较多说明解释。

此种情况就使考生比较缺乏处理真实语篇的经验和感觉。这是应当引起我们高中英语教师注意的。”

其后,“2001年高考试题分析”一书,在p.254详细阐明了“真实语篇”和“课本语篇”的定义:“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真实语篇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作者的想法不是以简单明确的形式阐述的:1,2,3,……;因为,……所以,……。与这个特点相关联的另一个特点是:真实语篇的作者往往使用富于变化的语言修饰手段来例举或描述与中心话题相关的事实或其他信息。在本文的文本层面上,作者没有给出初级读者所迫切期待的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作者认为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作者认为读者需要表达方式多样化。此类文章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常会读到的。而正是这样的特点使相当数量的只熟悉‘课本语篇’的考生误解了作者的核心意思。”

      要真正分清“课本语篇”和“真实语篇”需要大量的阅读与聆听的时间。学生要以自学为主,观察“真实语篇”在交际中的实际应用,积累阅读“真实语篇”的经验,形成与“真实语篇”作者产生共鸣的自然语感。

   (依据“课本语篇”、精读“高考语篇”、亲近“真实语篇”、实现“顺利过渡”。)


评论

© 外化内不化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