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增值评价法应用研究

——教师教学力评价设想


作者  徐梓让


一、问题提出


到目前为止,对一个较大系统内的教学测量缺乏一个有效的量化评估方法,对域内课任教师教学效果(即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程度)没有量化评估机制。对考试成绩的分析一般停留在:平均分、及格率、优分率、底分率、最高分、最低分、及相关分数段的分布上,基本上是一个定性的评估,作为同质(学生基础相似,教学环境相当)类别内的对比分析有一定说服力,而对于较大样本,学生基础相差较大的域内评估,缺乏令人信服的方案。加之当今高等教育渐趋普及,高考升学率逐渐攀升,中学教育面向全体不仅是理想,更是现实需求。因此高中教学的考评不能再仅去关注优生,而应该抓全面与全面抓,让所有学生都得发展,实现“优等生更优秀,中等生有进步,差生有提高”各有跑道,各有方向,全员进步全面发展。为此,对中学教师教学影响力的评价显得重要且迫切。


二、基本概念


1.教学力: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程度,反映教师教学工作成效。当前,作为量化考评的“可靠、可信、可接受”依据还只有区域统考成绩;


2.教学增值:教学增值就是将学生原有基础一并考虑,用以比较原有基础与接受教师教育后成绩增进的幅度。增值评价分为两步:首先根据原有基础得到一个输入值;然后根据教育后的成绩得出一个输出值。输出值与输入值之间的差就是增值,用公式表现就是:增值=输出值-输入值;


3.增值评价:教学增值评价法是一种借助计算机系统和统计程序。对教师的教学力(即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程度)做出判断的评价方法。


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用其对学生成绩产生的影响来反映并作评价,这种影响范围可大可小,可正可负,而教学增值评价就是将这种影响进行量化,进而遴选积极影响、转化消极影响、促成有效教学、扩大受益群体。


三、操作方法——分学段、分科类、分科目


(一) 高一年级


1.基本思路:中考作输入值,段考作输出值,增值评价本段教学力。


2.差额赋值:考虑到各科、各次考试原始分受试卷难度、区分度的影响,直接以某次考试的原始分进行比较增值,显然稳定性很差,很难说明问题,尤其是在样本较大,样本间基础悬殊的情况下,实践意义不大,增值评价是取标准分赋值(原始成现与平均分的差额)处理,理论与实践都证明能反映教学力。


方法一:标准分增值法,公式为:


增值=输出值(段考标准分)-输入值(中考标准分)其实就是以两次考试标准分之差来量化考核由于教师的教学影响,导致其学生在本段时间内学业成绩在相应群体中的位次变化。具体操作就是把两次考试成绩的相应原始分分别转化为标准分,然后求差得增值。这在教学统计评价测量中就叫“教学增量评价”。这种方法的优点除了对老师教学进行评价外,过程中的数据还可被引用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某次考试成绩反映出在样本中的位次。缺点是大部分人不知道什么是标准分,对其处理方法及其判断持怀疑态度;


方法二:“准标准分”增值(双差)法,公式为:增值=输出值(段考差)-输入值(中考差)


其中段考差与中考差是仿“标准分”计算法:原始成绩-本次考试平均成绩;代入上式即为:增值=(段考原始成绩-段考平均成绩)-(中考原始成绩-中考平均成绩),从本公式中看,用于评价的增值是“差的差”故命名为“双差法”。其实从处理的本质来看,与教学评价中的标准分之差是一致,效果等同于教学评价中的“增值法”。


(二)高二年级


高二年级已经分科,并且主要是评价高二年级相应时段的教学力,应分科类考核评价,拟方案为:


1.分科:按现行分科“语、数、外”要分文理两大类进行考评,选修课已经自然分类,因此按实际情况直接考评即可(选修课暂不按等级评价,平时考核教学过于模糊不利教学的实施)


2.输入值:高二年级的输入值,考虑到中考成绩反映学生入校的知识、能力、习惯基础,这将长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走向,应该有所考虑;高一一年的教学,完成了初高中学习环境的转换,且高一已经完成了高中近半的学习量,也因适当考虑高一的成绩作基,取两次成绩的加权平均为宜,初拟中考占60%,高一期末占40%,这样可以有效肯定高一教学与高一一年学生的发展(避免懒政现象),同时也避免鞭打快牛弊端的出现,当然,学生在不同学段上升幅度不平衡也是必然的可能事实!综合考虑加权较宜。


3.输出值:按段考成绩同高一处理,只是“语、数、外”要分科类处理,难以实现“一表通”,有些学校老师文理兼课,会出现两次评价。


4.增值:同前


(三)高三年级:


同高二分科处理


1.输入值:高三段评价,分析的是经高一、高二两年高中段学习的学生,大多学科进入综合复习及应试能力提升阶段,教师的教学影响力仍然巨大,对于输入值的确定,应以高中段成绩为主,当然,中考作为入校综合成绩,反映其相应阶段的综合知识能力,对学生的后期限发展还有相当的影响力,也应适当考虑,综合考虑规避“懒政”与“打快牛”效应,初拟取中考与高二末统考的加权平均,中考权重40%,高二期末60%。


2.输出值:同高二处理


3.增值:同前


4.高考的高三评价:把高考当成高三的一次段考,对高三老师进行一次分析评价;


(四)高中全段评价


这是对学校集体的教学影响力的评价,应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就是延伸到学校整体教学力评估也无不可。


  1.评价主体:学校


  2.方法:增值法


  3.具体实施


  (1)输入值:中考成绩取值


  (2)输出值:高考成绩取值


  (3)增值:按学校汇总,体现学校三年的教学影响力


四、数据的采用:


增值法评价中的增值数据,适当组合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个体,班级、学校整体的教学影响力在区域内的相对位次变化,应该说意义重大。既可以为行政考核提供量化依据,还可以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量化支撑。


1.域内教师个体教学成绩评价:域内相应学科教师按“增值”降序,按3:4:3比例(暂拟)分教学成绩“A、B、C”“优秀、良好、其它”,对优秀者发给证书,报人事部门备案,在将来评优、评先、评职称、提升、选用中作为重要依据;


2.班级集体评价:对于一个班级,在特定时段全体任课老师的对学生学业影响力评价,可以反映出这个班级在域内进步情况,为班团体捆绑考核提供数据支撑;


3.教干教学力评价:由于教干(特别是中层教干)选用渠道、上升通道等等并无定则。致使中层干部的影响力不平衡,在老师面前自信不足,工作执行力大打折扣。学校可以利用相应的增值评价,考查他们的教学成绩和其管辖范围内的教学增值,从而以事实说话,找回自信与他信,建立威信,提升执行力。当然对于增值长期处于后三分之一的人员,事实上也不宜在教学管理区域兼职;


附:标准分及其转换


一、标准分的评价意义:能够比较科学、合理的反映学生个体相对于区域内群体的学习状况,能反映出学生成绩在团体中的位置,进去教学评价中应用少是因为计算非常复杂,随着现代技术的应用,计算标准分的难度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标准进入成绩评价已是大势所趋。


二、标准分的定义


1.原始分及其优劣


原始分,就是卷面分。阅卷老师按照评分标准,对考生的答卷直接评出来的分数,叫原始分。原始分反映了考生答卷的正确程度,反映了考生对某段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发展的绝对程度(达标程度)。有利于考后师生分析“离标度”。


但是,原始分一般不能直接反映出考生间差异状况,不能直接刻画出考生相互比较后所处的地位。 尤其在跨学科的成绩比对时,原始成绩几乎没有可比性。跨学科原始成绩相加更是毫无评价学意义。相当于一尺布加一斤菜!当前高考中实行的不同学科原始求总工划线录取,实是无奈之举,从统计测量学来看,实是荒唐之极。


2.标准分的优势


由于标准分是与学生考试成绩在区域内群体中的考试位次相对应,它与试卷难易程度无关,与学科无关。各科标准分是以标准差为单位来度量每个考分与平均分之间的离差,无论平均分和标准差怎样不同,一旦转换为标准分数,就会变成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的固定不变的标准形式。标准分数的分数值的大小和正与负,可以直接看出考生在团体中所处的大致位置。因此可以将每一个同学的各科的标准分相加求和,比较他们的优劣。


三、标准分的计算


标准分的计算方法是:设有n个学生考试,原始分成绩分别为a1,a2,a3,……,an 当人数足够多、试题确实能反映考生的水平时,考生的成绩便会趋于“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标准分的计算过程中如下:


1.求出平均分:分数总和÷总人数。在Microsoft Office Exce中可以用函数“AVERAGE”来算得。


2.求标准方差σ: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离均差)的平均数,它是离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因此,标准差也是一种平均数。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分别为:=STDEVP(number1,number2,…) 得到标准方差的值


3.标准分zi=(原始分数 —平均分 )÷标准差σ


四、怎样快速统计标准分


例如,在Excel表格中有320名学生参加考试,学生成绩记载从第三行到第322行,从第三行开始是第一个学生的成绩。“E”列是某学科的原始分数,要把“E”列的原始成绩转化成标准分,在“E”列后面插入一列“F”列,在“F3”单元格中输入“=(E3-AVERAGE(E$3:E322))/ STDEV(E$3:E322)”,回车即可,下面的部分,采用Excel的自动填充功能,用鼠标拖一下,就自动把所有的同学的该学科的标准分自动计算出来了。


说明:这里的标准分仅适用于本评价方案所用,普遍意义的标准分还将进行同比处理,限于篇幅不在此多述。 


评论
热度(1)

© 外化内不化 | Powered by LOFTER